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

曹仁超:美元貶值製造「假牛市」

12-09-2011  信報

上週五道指又再回落超過300點,股市對奧巴馬刺激就業方案投不信任票。歐羅亦進一步回落,解決希臘危機方法有二:一、希臘同意緊縮財政政策,捱幾年;二、退出歐羅繼續自己爛下去,不拖累別人。

週日是九一一事件10週年,過去10年為反恐,美國死了4683個士兵,伊拉克同阿富汗死了超過10萬個平民,你話反恐成功還是失敗?上述未計過去10年美國在這方面支出超過2萬億美元所引發的金融災難。

1990到2001年,在歷史上叫做“冷戰結束期”,資本主義國同共產主義國不再對抗,大家攜手合作搞好全球經濟;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10年叫做“反恐期”,美國到世界各地去反恐,結果恐怖事件愈反愈多,今年6月11日奧巴馬認為“反恐時代”應結束,但願如此。

2008年金融海嘯如沒有政府插手,結果應該是把美元利率推高,令道指跌至P/E 7倍(情況如1982年8月美國經濟一次大衰退,經過一段辛苦日子後經濟才慢慢復蘇過來)。在聯邦儲備局大力干預下,利率由2007年9月6.5厘,減到2008年底0.25厘,2009年3月更變本加厲地推出QE及2010年11月推出QE2,令道指在今年4月P/E上升到16倍,通脹率爬升,資金皆跑去黃金市場及商品市場囤積居奇而非創造就業。

投資不應由政府主導

2009年哈佛大學的Josh Lerner寫了一本書Bonleuard of Broken Dreams,詳細解釋私人投資是以“逐利”為主,政府投資目標只是產生職位,很易產生破窗效應(擲爛窗戶的玻璃找人去維修,然後又再擲爛)。投資應由市場主導而非政府,1990年後的日本、現在的美國皆令人擔心,只有無法產生利潤的行業例如教育、醫療、社會服務等才應由政府去做,其餘只需政府制定政策及嚴格執行,讓私人企業去做更好。

《時代》雜誌報道,加州政府曾動用1.86億美元去改善住房能源效益,因此創造538個職位,另以5900萬美元成立環保培訓中心,創造719個職位。《華盛頓郵報》報道,通用電氣旗下Smart Grid推出新產品,令2.8萬個上門讀表員失業(新產品不用派員工上樓抄電錶)。創造就業而無法提升效益只是“破窗效應”。不要為“改變”而改變,過去3年奧巴馬上臺後只改變了道瓊斯工業指數,其他方面似乎未見成效。

8月份環球股市失去6.8萬億美元市值,石油分析員仍在推銷“石油短缺論”(自1973年起便認為人類面對石油供應短缺,此一話題至今已講了30年)。但我地有足夠500年使用的天然氣供應量,仍未能普及地使用理由是因為運送成本好貴。

金價油價關係複雜

高盛估計,2011年美國GDP只上升1.7%,摩根大通已改口為1.%(去年第四季曾估計上升2.5%)。雖然道指自4月29日起回落20%,不少分析員仍在估計全年道指可上升17%及相信QE3很快出現。7月同8月美國M2以年率32%增長,貨幣已高速增長,QE3如何推出?

美國從1980年開始的利率回落期,到2008年12月結束,雖然如此,2009年至今美元利率仍在低水準牛皮(今年9月10年期美債利率再見2厘)。參考日本過去情況,相信美國低利率期仍維持好一段長日子,因利率回落而推高價格的資產,例如美國樓價在2006年見頂、股票2007年10月見頂、債市在2008年底見頂、黃金在尋頂。金價至今未出現泡沫(不似1980年1月),但已變得輕浮。

石油危機同股市升降息息相關。例如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1974年環球經濟大衰退,1980年石油危機亦帶來1981/82年衰退,2008年石油危機亦帶來衰退。即每次油價大漲之後,經濟必出現衰退,經濟衰退又令油價回落……

石油危機同金價升降關係卻十分複雜,例如1973年12月石油危機後,金價仍上升到1974年12月每盎斯200美元才回落;1980年1月石油危機,金價同時回落;2008年8月石油危機後,金價一直上升到今年9月1922美元(1973年12月油價見頂後一年金價見頂;1980年1月同時見頂,這次油價在2008年8月見頂後至今3年,金價仍未見頂)。

大熊市中的小牛市

2007年起美國樓按進入去杠桿化,接著是銀行然後是大企業,2009年3月政府被逼增加負債去支援經濟。上述情況1994年起日本已開始,亦曾收一時之效(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令日本損失慘重)。美股2000年起進入超級大熊市,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只是超級大熊市內的小牛市。美國情況較日本好,是因為日圓大幅升值,令日經平均指數抬不起頭;反之,2000年起美元不斷貶值,仍可為股市製造不少“假牛市”,例如2003至2007年及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。

專家看法一致必有大事

還記得1999年12月13日《時代》雜誌刊出的一篇文章嗎?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證券行Salomen Smith Barney接受訪問,並在《福伯氏》雜誌發表Y2K buy stocks及Stick with Tech文章,當天納指3753點,兩個月後科網股胞沫爆破。1999年8月29日New York Times評論文章認為;任何人都不應大量投資黃金。2007年6月27日,美國雜誌Entrepreneur認為:Manhattan remains one of Top Retail Investment Markets;今年美國傳媒又在宣揚The end of China。

個人認為,今年第4季或明年第一季應該是投資中國的另一良好機會,因為群眾常常睇錯市,傳媒文章只代表群眾睇法。鐘擺理論(股市、樓價、金價表現一定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),當大部分專家看法一致之時,必定有事情發生,而結果往往同專家的看法相反。

沒有一個人在投資方面是百分之百無知的,通常在投資之前早已有自己“一套”。這“一套”通常是過去的投資經歷,有人曾被所謂投資專家欺騙多次形成“相反理論”心態,亦有人受多次投資損失後認為股市只是一個騙局,有些成為價值投資法、走勢派或趨勢投資法信徒。自己“一套”的形成有必然的歷史背景,在思考新問題之時很難避免不受“自己一套”所影響。許多時變成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忘記要開放自己的思想(open your eyes)。例如“企業”要當仔咁養、當豬咁賣!香港第一代企業家今天已步入退休年齡,第二代是不是適合接班人?有沒有一如第一代般了解家族企業?加上環境變遷等因素由第二代接班不一定適合,因此將企業賣掉讓自己一手經營的企業由別人進行整合,反而有助企業進一步發展,回籠資金可用作協助第二代發展他們喜歡的產業,甚至享受人生,亦無不妥。

勉強第二代接手家族企業,往往令企業走下坡或墨守成規(因為第二代興趣可能同第一代不同。加上客觀環境改變,第二代沒有能力接班或不想接班例子十分多)。將企業賣給別人由別人將它發揚光大有什麼不好?“豬”養大了便要推出市場賣掉,不然愈養愈老,反而不值錢。

經營企業表面風光,實則辛苦一輩子;老來享福乃人之常情,卻因第二代不肯接手而繼續辛苦撐下去,值得嗎?為何不趁好價賣掉它,以免不少老人家無法退休。企業獲得新主人後可能開創新局面,經過新舊交替後可能變成更大、更強。守住“百年老業”的思想要不得,多少由中國人開創的企業,最後因後繼無人而倒閉,多可惜。

政策向富人傾斜

今天全球經濟問題是不患寡患不均。社會上1%人口控制42%財富、另19%人口控制52%財富、餘下80%人口只能分享餘下6%財富。在此情況下又怎能不仇富?1980年開始的經濟全球化令生產力快速提升,但新增財富大部分落入20%人口手中(尤其是最富有1%人口)。上述情況不是官商勾結而是因為各國政府在制度上向富人傾斜,甚至中國亦如此。

資本主義制度可令GDP出現較高增長,缺點是財富漸集中在20%人口手中(尤其是1%)。社會主義制度令GDP出現低增長,富人減少了,但窮人不見得好起來(前東德同西德乃最佳實驗例子,相同語言、相同歷史背景卻產生不同經濟結果)。

自人類組合社會出現後,如何創造財富與如何分配財富一直爭論至今,仍無善法解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