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11月失業率回落到8.6%,是因為有31.5 萬人放棄再找工作,而非就業機會上升。美國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64.5%下降到58%,代表過去十年超過1000 萬人不再就業。目前平均失業時間長達40.9周,上述是好消息嗎?
香港按揭利率過低
香港零售業從2011年7月開始走下坡路,自2003年7月受內地自由行刺激而被看好的零售股,經過8年好景也就如此了。
2001年因中國加入WTO而引發全球商品價格上升,到今天隨著中國人民幣及工資大幅升值,上述說法面臨考驗。11月1日,澳元宣布減息,此乃兩年半以來首個訊號,代表礦務股高潮已過;9月29日,加拿大BC省(不列顛哥倫比亞省)發現新銀礦亦令銀價出現大幅調整,金價進入上落市。
伯南克是研究1929年華爾街危機的專家,在他任內相信不會讓“大蕭條”在美國重演。因此,每次有人大叫Double Dips(二次探底)時,個人反而認為是入市時機,例如2009年3月,U.S.Conference Board(世界大企業聯合會)公布消費信心跌至最低,以及2011年10月CNN/Opinion Research Corporation調查結果顯示, 48%的美國人認為2012年將出現大衰退。
入行40年,這些論調聽得太多了漸漸有了免疫能力,危言的確聳聽,但大多事后發現只是自己嚇自己,在各國央行都大印鈔票的環境下,是不可能再次出現大蕭條的;反之,日本模式的“資產負債表衰退”卻隨處可見。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只影響日本,美國資產負債表衰退卻影響全球!日本政府負債由日本人承擔,歐洲政府負債卻由外國銀行承擔,因此引發主權債券危機。
伯南克的QE及QE2未能改變2006年年中開始的美國樓價方向,卻改變了2009年起的香港樓價方向,聯匯制度令香港樓房按揭利率一度跌至2.5厘,而加拿大按揭利率較香港高出一倍、英國較香港高出125%、澳大利亞高出250%、印度高出450%、巴西高出500%,低利率支持香港樓價由2009到2011年進一步上升。
隨著中國內地銀根抽緊,今年第三季起香港資金大量回流內地,香港低按揭利率時代結束,上述改變對未來香港樓價影響如何?仍是未知數。再加上2012年新特首可能改變香港土地未來的供應量。各位知不知道2009到2011 年香港樓價上升的原因?一、美元貶值;二、樓按利率下降。上述兩大因素在2012年將消失,如再加上土地供應量上升,未來香港樓價下調壓力較一般人估計的大。
歐元區“同床17夢”
1990年后的日本,GDP沒有增長,其問題主要是政治出現癱瘓,過去15年換了15個首相。今天上述問題在G7國家同樣出現,透過貨幣政策(因為日元自1985年到1994年大幅升值),美國延遲了上述問題的出現,但到了2007年已避無可避。
歐元危機的出現是因為吸收了希臘、西班牙、葡萄牙及意大利等國家為成員,南歐人著重享樂,競爭力一向不及德國,一旦需要同德國人在同工同薪條件下競爭,工作機會流失,失業率自然狂升——我女兒兩年前到希臘旅遊時點一個午餐,他們要花三小時才弄好。至於葡萄牙人的工作態度,在澳門生活過的人亦早已領教過;西班牙及意大利人同樣是享樂主義信徒。歐元問題是把享樂主義者同努力工作者綁在一起,甚至希臘新政府同意50% haircut(削減債務),問題一樣未解決。
歐盟由27個國家組成,17個加入歐元區共同使用單一貨幣歐元,問題就出在此。貨幣統一了,但17個國家仍各自為政。夫妻同床亦可異夢,更何況17 個政府同睡一張床?英國人的智慧就是加入歐盟卻不放棄英鎊。歐盟27個國家加起來占全球GDP的20%,略低於美國,歐洲不是其它國家的產品主要出口市場,因此對全球其它國家經濟影響不及美國,但不是沒有影響,歐元危機令明年投資市場極難捉摸。
恒生指數由2010年10月的24989點回落到今年10月4日的16170 點,然后又反彈到20272點。於過去一年(即去年10月至今年10月)恒生指數跌幅達35.29%,於10月又反彈了25.36%,10月的升市中出現低價股升幅超過高價股的情況。上述走勢於1974年10月曾出現過,當年11月股市又再回落并於12月恒指見150點,才結束了由1973年3月開始的超級大熊市(跌幅達91.54%),估計恒指后市在16000點到21000點之間來回震盪。
UBS研究了過去300年英國股市的表現,發現表現最出色的20年就是1980至1999 年,平均每年回報8%至10%;最差的是1900至1919年及1960至1979年,平均每年回報率是-4%到-6%。其它時間每年回報率只有2%至4%。香港股市沒有如此長時間的歷史,大部分資料只由1970年開始。令人擔心的是,港股表現最出色的時候至2007年已經結束——如沒有中國內地因素,相信港股表現出色的日子早於1997年結束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